来华耶稣会士稀见汉语学习文献研究
张西平
摘要:近期学界在梵蒂冈图书馆及西方几个图书馆藏,发现了一本中文编写的传教士对话文献,标题为《会客问答》或者《拜客问答》。这份文献内容丰富,应是来华传教士后期汉语学习的重要文献。文献采取对话体,通过对话介绍了西方文化,这份文献可以判定为来华传教士成熟期的汉语教材读本,具有极高的历史学、语言学和文献学价值。
关键词:《会客问答》;传教士;汉语学习;西学东渐
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24(2017)04-043-049
DOI:10.13713/j.cnki.cssci.2017.04.007
一《会客问答》的版本、时代与作者
美国著名学者夏伯嘉在其《利玛窦:紫禁城中的耶稣会士》一书中提到一本书《释客问答》,认为这本书“其用途是作为语言和社会入门教材”。①夏伯嘉所说的这本书是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古郎书目,②书号Chinois7024.,该文献1-37页是原文,后空一页,第39页重复出现第一页,但有了《拜客问答》的文献名实际上在38页后空白一页,也就是在39页,重复了《拜客问答》的第一页,后有Chinois3046的书号。③台湾学者李毓忠在西班牙发现了《拜客训示》,在这份文献中也含有《拜客问答》的内容。④
现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有两份《会客问答》,一份的编号Borg.cin.316.,文献共有93面,每面2页,出去空白页,文献标注页码178页。每5行,每行10字,字体楷书,毛笔书写。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另一份文献:Borg.cin.503号,这份文文献共有57面,除第一面和最后一面是一页外,其余均为一面2页。每页4行,每行21个字左右。每个字有罗马注音,每行中文旁有外文翻译。在《拜客问答》旁有拉丁文Visitationihospituminterrogatio , et responsio;第一行的中文“譬如中国有一个人或是秀才或是有职官员”旁有外文翻译,翻译的语种是拉丁和西班牙文的混杂。 Verbigratia in chinisdatur unus homo , vel est – Bachiller (+colegiales/dotorales del colegio real 西班牙语),otiogrados + de licenciados) vel esthabens officium mand.n;第二行中文是“来拜在京的客,初进门长班手拿一个帖子问某老师”旁有外文翻译。venit visitare stantem in regiahospitae initio ingressus-portae famulus manibus accipit unumtiě percotatur talis Dns;第三行中文是“或某相公在家里不在,这家里管家若说不在家里。”旁的外文翻译是vel talis Dominus est domi,an non est:qui doi est,famulus si dicit:non est domi,famulus。⑤
这样看来,Borg.cin.503号更具有学习辞典的特点,有外文对译,每个字有罗马注音,每个的注音还有声调。从中国语言史角度来说,这份文献是研究晚明时期语音的重要历史文献。
这里第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文献的版本问题:这三个版本有哪些不同呢?首先名字不同,一个是《释客问答》或《拜客问答》,⑥一个是《会客问答》。另一个不同在于,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本仅有38页,而梵蒂冈图书馆藏本有93页,二者内容一样,但抄录的版式有很大的不同。二者之间又有这密切联系:其一,这两个藏本都是早期来华耶稣会士的汉语学习教材,都是通过对话来训练新来的传教士掌握中文口语会话特点和中国文化常识;其二,内容文字叙述大都一致。李毓中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份文献也有一份藏于西班牙马德里附近古城阿尔卡拉·德·埃钠雷斯(Alcalà de Jesús AHPTSJ)历史档案馆,名为《拜客训示》。西班牙所藏这份文献在内容上要比法国所藏和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更为丰富。⑦
法国巴黎藏本有“譬如中国有一个人。或是秀才。举人监生。或是有职官员。来拜在京的官。初进门。长班手拿一个帖子。问某老爷或某相公在家里不在。这家里管家若说不在家。这长班又说。往那里去了。管家或说。今早四鼓时候便进朝里去修理自鸣钟。”
梵蒂冈图书馆藏本开卷便是:“譬如中国有一个人,或是秀才,举人监生,或是有职官员,来拜在京的客。初进门,长班手拿一个帖子,问某老爷或某相公,在家里不在?这家里管家或说不在家。这长班又问,往那里去了?管家或说,今早四鼓时候便进朝里去修理自鸣钟。”
其次,文献的写作时间。通过文本中的对话,我们可以初步做一个判定,该文献写作的时间为晚明年间。文献中有这样的对话:长班又问:“往哪里去了?”管家或说:“今早四更鼓时便进朝去修自鸣钟。”
进宫中修理自鸣钟是利玛窦离居北京时的重要内容。这点在利玛窦的回忆录中有明确记载。“皇帝就要钟了。钟就要遵命搬到他那里去。他非常喜欢它,立刻给这些太监迸级加傣。太监们很高兴把此事报告给神父们,特别是因为从那天起,他们之中有两个人被准许到皇帝面前给一个小钟上发条。” ⑧利玛窦等人进宫修自鸣钟作为制度确定下来,是因为自鸣钟曾经坏了,拿到神父那里修理“钟一拿出来,放了三天的期间,好奇的群众都涌到这里来。皇帝知道后,就下令此后不得把钟拿出皇宫。如果钟表需要修理,就召送钟人进宫修理。这当然就传出了皇帝对欧洲人有好感的故事。此外,为了防止太监们不断请求允许神父们进宫,皇上钦准神父们可以获允一年进宫四次而无须要求此准,从那时起他们就可以进入皇宫,不是一年四次,而是可以经常随意进出了,还可以自由地带领此后来京的教友同去参观。访问和谈话助长了太监们的善意和友谊,并且日渐增进”。⑨
这份文献写于明代的另一个主要证据就是在文献第27页,有一段介绍服饰的对话。“中士又问西士曰:贵国做官的也戴纱帽,穿圆领否?答说,衣冠与贵处亦不同。”明朝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元代服装,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大明会典》“冠服”以及《明史》“與服”,对官员的服饰规定很具体,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官员平日里在本署衙门办理公务,则穿常服。常服的规制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腰间束带。
所以,从这个对话我们可以明确说此文献写作时间是在晚明,具体时间应是在1601年至1644年期间,1601年利玛窦进京,由此才有传教士进宫修理自鸣钟的历史记载,1644年是崇祯上吊自杀,明朝亡。
第三,关于文献的作者。夏伯嘉认为作者是一位耶稣会士(很可能是利玛窦本人),但夏伯嘉未作出具体的论证和分析以证明为何是利玛窦。郑海娟对文献的作者身份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她认为作者是利玛窦的理由是:法文版中有“尊称这位西士为‘老先生’,并说‘老先生到了这边(中国)二十年’”。按照时间推断,当时在北京参与修自鸣钟的传教士主要有利玛窦和西班牙教士庞迪我(Pantoja,Diego de,1571-1618),而庞迪我当时来华才十余年,这样只有利玛窦是二十余年。郑海娟这个研究有一定道理,但由于文献本身没有署名,没有具体时间,如果拖到崇祯年间,在京来华的耶稣会士符合二十多年的还有几人,利玛窦和庞迪我的中文都很好,都有在中国流传很广的著作,利玛窦的《天主实义》、庞迪我的《七克》等,但究竟是哪位所作,尚不能确定。因此,学者的推论都有合理性,但都不能作为定论。从传教士的类似文献来看,都是长期积累,不断修订的结果,从而形成其内部的公共产品,而不再属于私人作品。因此,这篇文献很可能是起源于利玛窦、庞迪我等早期进入北京的传教士,后经过不断修订成为较为完整的定本。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何这个文献会有不同的藏本。李庆的研究更为明确,虽然他不能完全认定此文献的作者,但他引用晚明徐时进在《欧罗巴国记》中的问话,同《拜客问答》对照,说明这份文献有可能是利玛窦所作,并由此推论这篇文献与后来艾儒略的《西方问答》有着一定的联系。尽管这些研究仍不能定论此文献的作者身份,但说明了这篇文献的重要性。
从文献的字体来看,文献很可能是传教士们口述,中国文人或教徒所书写。至今我们从历史文献中尚未发现过利玛窦和庞迪我的中文字迹。
二《会客问答》的语言特点
首先《会客问答》是晚明时期的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教材。在东亚地区,中文很早传入周边国家,日本《古事记》记载,在公元284年,阿直岐自百济东渡日本,日本皇子要跟他学习汉语,他推荐了王仁做老师,王仁带去的就是《论语》和《千字文》,并没有专门的汉语学习教材。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语学习文献是1909年黑水城遗址所发现的西夏文献《番汉时掌中珠》,考古学家认为该文献大约写于公元1190年,这份文献其实就是一份番汉对照的词汇。对话体的汉语教学教材应是元代的《老乞大》。它的价值在于,《老乞大》标志着汉语学习从词汇对译发展到了对话体。《老乞大》完全采取口语话教学。例如:
大哥,你从那里来?
我从高丽王京来。
如今那里去?
我往北京去。
你几时离了王京?
我这月初一日离了王京。
既是这月初一日离了王京,到今半个月,怎麼才到的这里?
我有一个火伴落后了来,我沿路上慢慢的行着等候来,因此上来的迟了。
《会客问答》也是以会话问答形式展开汉语学习,完全继承了《老乞大》的传统。例如以下的会话:
问:贵国叫做什么国?
答说:敝国总叫欧罗巴,这总地方内有三十多 国,各有本王统管。
问:既是各国有王,国又多,毕竟常有相战?
答:相战的少,国都结了亲,大概敝处国王太
子不娶本国的亲,娶邻近国王的公主。
又答:应说道若放敝处大西洋一总的地方,比
贵国自然是大,若论敝处各国相比还是贵国大。
客又问:贵国风俗与中国都一样了或是不一样?
答说:大同小异。
又问:贵国人穿的衣服与我这边是一样不是
一样?
答说:敝国衣服与贵国做法不同,那衣服的
村料同,亦有绫绸缎子,但多锁眼,锁缎,如布疋都是一样。
其次,《会客问答》体现了语口话特征。
《会客问答》的会话完全是口语化,而非书面语言。中国传统的书面语言是文言文,文言文表达典雅、含蓄。但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人们讲的是白话,这种白话并非今天的白话,实际上是古白话。⑩《会客问答》基本上属于古白话形式。将口语记录下来,就是白话。口语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从口语到书面语,汉语教学由浅到深。对话体汉语教材利于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的特点。
最后,这是一份文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的汉语学习教材。
对话体汉语教材有多种,从简单的生活知识为内容的对话体教材到以文化知识为主题的对话教材。
来华传教士的第一份汉语学习文献是《天主教义》,罗明坚和利玛窦最初以佛教徒身份出现时,通过学习佛教文献来学习汉语的材料。而《葡华辞典》中的《宾客问答释义》则只是简单的生活问答。这样我们看到来华耶稣会士在汉语学习上的三个阶段:从利用佛教文献作为汉语学习教材,到自主编辑汉语教材,再从简单会话教材发展到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的对话体文化教材。从这里看出传教士们对中国文化的日益适应在其汉语学习上的变迁《会客问答》是一份以文化知识为内容的对话体教材。从这里,我们看到来华传教士在汉语学习上的进步。
三、《会客问答》的历史学价值
这部写于晚明时期的会话文献,不仅仅在语言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历史学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会客问答》披露了晚明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细节。利玛窦留驻北京后,很快成为京城一景。“神父的寓所一时门庭若市,全城拍手庆贺……来看望神父的还有许多皇亲国戚,尽管他们不像西方皇族成员那样拥有实权,但外出时前呼后拥,排场很大。此外正有很多总兵和其他显要人物,看来我们可以说,登门的尽是各方显贵。没有地位的人不敢进神父的寓所,虽然寓所的大门常开着,像城内的普通民宅一样。凡有些权势的人,没有不把与神父有来往或神父曾到过他们的府邸视为荣耀之事的。” ⑪
《会客答问》的对话中也反映出当时传教士门庭若市的情况。
拜客的相公或又说:你相公如何常出门不再家里,如何应酬这等烦拜客、来往不绝?
管家说:再不敢烦劳相公来,几日极忙,莫有空闲,没有一日得在家里,还要过几日拜完了客,方闲。
大理寺堂管来拜,一客长班来问说:某老爷在家不在家里?我老爷停会就要来拜,还有三、四位同来,请老爷莫出门。
大理寺是当时重要的官府,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三法司”。会话中大理寺的官员一来就是三四位,这足以说明了当时利玛窦等人受到京城官员的重视。这些会话也说明,利玛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所记载的“神父的寓所一时门庭若市,全城拍手庆贺”是符合事实的。
当然,传教士们大多满腹经纶,熟读经书,很是令文人们喜欢,但他们航海九万里来中国干什么,这使很多文人不解。晚明画家、文学家李日华赠诗给利玛窦“云海荡朝日,乘流信彩霞。西来六万里,东泛一孤槎。浮世常如寄,幽栖即是家。那堪作归梦?春色任天涯。”这里他对利玛窦浪迹天涯,选择出家人的生活有所了解,但看到利玛窦虽近五十岁,却气质非凡,面如桃花,就觉得“窦有异术,人不能害,又善纳气内观,故疾孽不作”。看来,利玛窦气色好,使人感觉到他必会气功之类的养生之术。在南京时,有位专门研究长寿的人来找利玛窦,认为他能活二百年,希望利玛窦给他传授经验,真是闹得他哭笑不得。越是对这些西洋人摸不透,就越觉其神奇,自然会往炼丹术上想。谈迁在谈到汤若望时对其的描述充满神秘色彩,说他所藏的西洋书是从左到右看,而且横排。对这样的书籍中国文人感到很奇怪。更重要是他“有秘册二本,专炼黄白之术。……汤又善缩银,淬银以药,随未碎,临用镕之。故有玻璃瓶,莹然如水。忽现花,丽艳夺目。盖炼花之精隐入之,值药即荣也。” ⑫谈迁说得神乎其神,而且有鼻子有眼,有名有姓,说在清兵入北京时,陈名夏逃入教堂,想跟汤若望学黄白之术,未成。所以,很多人找传教士学点金术,这并非无道理。直到南京教案时,所罗列的传教士罪状之一就是“烧炼金银”,不然,他们的钱哪里来的?利玛窦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他在中国所以受人重视有五个原因,其中第二条就是“有谣言我通点金术,因此许多人要跟我学此术,他们十分重视此术。我告诉他们,我对此术是门外汉,而且我根本也不信这一套”。⑫
这点,在《会客问答》中有十分清楚的记载。
又问:老先生到这边几十年,费用亦大,是哪里来的?
答:是敝国来的,二三年一次,同会朋友寄来,没有不送。
问:贵友托甚么寄银子来?
答:小西洋的船年年到广东,银子托一个商人带,我们差人去取。
问:那商人折本或沉溺怎么处?
答:就是我们的银子与他的银子都没有了,若到广东,毕竟借货银子送这边来。
问:贵处有这样的高情,比我们这边人大不相同。如我这边可托银子的人难得。
又问:一次寄多少?
答:寄够用的。
问:闻老先生有个做银子秘密的妙法?
答:人见家里费用不知所,从来阶以有这个传说,学生从来不信。有个法亦恐普天下没有做得来的,就是做得来,学生亦不重他。
从这段对话我们更可以证明《会客问答》是晚明耶稣会士所作。⑬
其次,对非洲的介绍。当中士问到他们是如何来到中国时,管家讲述了他们来到中国的漫长历程,其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非洲国家的情况,十分有价值。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对黑人的记载,《新唐书》221卷《西域》中就记载有“自拂菻西南度硕三千里,有国曰磨邻,曰老勃萨。其人黑而性悍,地瘴疠,无草木五谷,饲马以槁鱼,自食鹃莽”。宋元时期对非洲的记载也不少,明代郑和下西洋“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⑭ 如果对比中国史书中所记载的非洲文字,可以发现,这篇文献多有贡献:
第一,《会客问答》在明代中文文献中首次提到西非国家。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非洲主要是东非,例如郑和所去的 “术骨都束( Makdaahau )、麻 棘( Malindi)、竹步( Jubb)三地均在东非沿岸。木骨都束在今索马利,麻林在今肯尼亚,竹步在今索马利”。 ⑮ 从目前史料来看,中国史书上没有记载西非国家的文字。在这篇文献有以下对话:
又问: 自贵国到此经过几多国?
答说: 经过得多,但头一个是黑人国,除了眼白,除了牙齿,其余都是黑的,如墨一般。女人亦是黑的,与男人差不多。他们到看得白色人为魉。黑色反为美。人人都生的有羶气。难当不穿衣服的极多,腰间挂一片布。这了前后冬天也是这样等,真正因他赤道下,四季只是大热,并无冬天。
葡萄牙在世界的扩张首先是从非洲开始的,他们占领的非洲第一个地方就是休达。后来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了分工,葡萄牙向南发展,沿非洲西海岸向南; 西班牙向西发展,跨过大西洋。⑯利玛窦时代的所有来中国的耶稣会士都是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然后沿着西非海岸,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过印度的果阿,穿过马六甲海峡,就到了中国南海。对话中提到赤道,在非洲,赤道通过的国家有: 赤道几内亚、肯尼亚、民主刚果、埃塞俄比亚。葡萄牙在西非海岸的第一个殖民地就是安哥拉。这里说经过的第一个国家就是黑人国,是和历史事实相符合的。⑰这也是中文文献中第一次对西非国家的记载。
第二,《会客问答》对西非国家的风俗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中国史书对东非国家的介绍大都十分简洁,而《会客问答》的介绍则较为详细。
《会客问答》对西非国家物产的介绍。会话中说:
又问: 那黑人国内地出产什么物件?
答说: 出产金子、乌木、象牙,那地方的猪肉是天下绝美的。他金都不稀罕。喜布,喜五彩玻璃,商人边带这样东西去换他们的金子。⑱
《会客问答》对西非国家文化的介绍。会话中说:
答说:少时取草汁画身上成文采,以为好看,或取快刀将自身皮肉割刻,做花文,医好了留有痕迹,为好看。
又问: 黑人国有文字么?
答说: 没有文字,不晓得读书。那里的黑人俱是愚蠢得紧,果然不同道理。但有一件大好处,有人教他肯做好人。服事主任极尽心,竭力又极忠心。
人的性情极爽快,听见鼓乐声音便禁不得要舞蹈,极有气力,一个敌得四五个人。那里亦有国王,但虽有的亦如没有国王一样。
《会客问答》对西非社会风俗的介绍:
又问: 黑人喫什么?
答说: 喫小米,象肉等,亦喜喫人肉。相斗时这边虏那边的人,那边虏这边的人。虏的人不就食他,先养得肥了,馋杀他食。今天极多这一种人,没有官府断他的事。若是受了人的辱,就拿兵器弓箭和自家亲戚朋友到那边相战。还有拿骨头插在房中墙里,做杀人的表记,这等人一百年前有无数,如今没有十分多。因敝国修道人到那边去劝他莫相食,莫相杀也。
不仅在明代的文献中,即便在宋元的历史文献中如此详细地介绍西非国家风俗文化的文字也极为罕见,中国史书所记载的仅限于东非国家的情况,⑲特别突出的是作为口语,以古白话记载 的西非国家文献至今尚未发现其他,这更显出该文献的价值。
最后,《会客问答》丰富了晚明对西方社会文 化的介绍内容。
晚明时期由来华耶稣会士刊刻的介绍西方文化的书主要有艾儒略 ( Jules Aleni,1582— 1649) 的《西学凡》,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西方当时的大学内的六科: 文科、理科、医科、法科、教科、道科。《西方问答》是艾儒略另一本从总体上介绍西方文化的书,上卷介绍了: 国土,路程,海航,海险,海贼,海奇,登岸,土产,制造国王,西学,管职,服饰,风俗,五伦,法度,谒魂,交易,饮食,医乐,人情,济院,宫室,城池,兵备,婚配,续弦,守贞,葬礼,丧服,送葬,祭祖。下卷介绍了: 地图,历法,交食,列宿,年月,岁首,年号,西士, 堪舆,术数,风鉴,择日。由利类思( Ludovic Bugli 1606—1682) 、安文思( Gabrielde Magalhes,1609— 1667) 和南怀仁( 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 三人给康熙帝所写的《西方要记》则已经到了清初,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会客问答》中对西方文化介绍的内容大体有: 国土,路程,海航,海险,海奇,国家,西学,法度,道学,医学,风俗,服饰,兵备,婚姻,续弦,守贞,陆路行程,历法,交食,风水,狮子,等。
对照《西方问答》和《会客问答》,在内容上大体接近,只是在介绍西方科技、天文方面不如 《西方问答》详尽,但其特点也十分明显。
首先,《会客问答》介绍了《西方问答》中没有的内容。例如:
又问: 贵处那边做官的与我们这一般样否?
答: 亦有,只是敝国官的俸禄比这边更丰厚,一个宰相一年六万两,也有十万两的。 又问: 贵处的官贪不贪?
答: 有个把,少的有一二个。
……
又问: 贵国有娼妓否?
答曰: 少,私底下做不好事或亦有之,若在城里必不容她。
……
又问: 女人缠脚不缠脚?
答说: 敝处妇女不以脚小为美。
又问: 既不是以脚大小(为美),也有什么粉束?
答曰: 敝国女人与贵国同也,蓄长发,带金银珠宝,其衣服也都长到地。
这些介绍都是《西方问答》中没有的,这样的内容还有不少,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
其次,《会客问答》从细节上丰富了《西方问答》。例如,《西方问答》在“法度”译介中介绍了当时的西方法律,说“定罪必依国法,不敢参以私意。若不依法者,罪反归于有司矣”。 ⑳这里的介绍仍是十分原则的,在《会客问答》中则详细作了介绍。
当问到西方的法律时,西士说:
敝国有一件好处,那个人不真犯罪,官府毫厘不难为得他,若他不服法官,官府要不得他分文,就是官府要钱,那个人不肯把官府,也没奈他何。若越是贫人、寡妇,官府越怕难为他。
又问: 为什么缘故?
答说: 寡妇、贫人受了官府的累,写一张状词,待朝廷出来时节,跪路上,手拿了一张纸,没 有人敢阻拦他。朝廷译出来,那个人拿状词放在头上,别人就晓得那个人有所告于王。……
四、《会客问答》的来源与影响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葡华辞典》散页中的《宾主问答释义》可能是我们所掌握的最早一 份来华传教士的对话体汉语教材。这份《宾主问答释义》作为《葡华辞典》的散页,与其放在一起。全文没有一个汉字,全部采取罗马注音形式表现汉字。这说明当时刚进入中国的罗明坚和利玛窦的汉语能力还较差。如果将其拉丁注音的汉字转写出来就可以看出《宾主问答释义》的对话内容。上面我们在研究中也对比了《会客问答》与《西方问答》之间的连接和区别。
首先从语言上来看,会客问答的语体是口语语体。而《西方问答》是书面语体,前者是作为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的口语教材,在Borg.cin.503号文献中体现得更为清楚,每个字有注音,每句话有西文对译,这些都是汉语学习教材的基本特点。《西方问答》不是写给传教士们看的,主要是写给中国士大夫们看的,完全的书面语叙述。
其次,从介绍的内容上看,二者互有特点,在介绍西方文化特点方面《西方问答》更为详细一些,但在介绍其他文化方面《会客问答》则更为丰富,例如对非洲文化的介绍,在《西方问答》中完全没有。尽管二者都介绍了西方文化,但阅读对象和使用范围是完全不同的。
总之,这是一篇晚明时期极有学术价值的原始文献,无论是从语言学上、历史学上还是从当时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上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它作为传教士汉语学习的口语教材,全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晚明西方人汉语学习的口语文化教材范本。
参考文献
[1] (美)夏伯嘉著,向红艳、李春园译:《利玛窦: 紫禁城里的耶稣会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23页。关于这本书藏点夏伯嘉先生明确注释出为“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Chinois 7024.,关于的中译本的讨论参阅古伟赢在台湾大学学报发表的有关论文。阎国栋著:《俄国汉学史: 迄于191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44页。
[2] Maurice Courant,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Careens,Japonais,Etc,Vol. 3,Paris,Ernest Leroux,1902.
[3] 参阅郑海娟:《明末耶稣会稀见文献〈拜客问答〉初探》,载《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李庆:《利玛窦〈拜客问答〉及其流变考》,载赵克生主编:《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93页。
[4] 感谢李毓中提供给我他的未发表论文《洋“老爷”的一天:从〈拜客训示〉看明末耶稣会士中国》。
[5] 感谢李慧帮助我转写了中文旁的外文。
[6] 法文版本名应为《拜客问答》,《释客问答》是古郎编辑之误,因为文献中并无“释客问答”的字样。“古兰如此释读手稿: ‘释客问答,与客人的对话,文辞不雅,37页。”误读有两处,一则手稿题目实为‘拜客问答‘二则手稿有文字内容共38页。”参阅李庆:《利玛窦〈拜客问答〉及其流变考》,载赵克生主编《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93页;
[7] 参阅李毓中《〈拜客训示〉点校并加注》,载李毓中主编《季风亚洲研究》第一卷第一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出版,在此感谢李毓中所赠寄的这份刊物。
[8] 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扎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5页。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6—427页。
[9] “古白话”是与“文言”相对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形式。江蓝生等学者认为,古白话的起源以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和汉译佛经的大量涌现为契机。在此基础上对古白话的起源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古白话书面语虽然出现于东汉,但“古白话口语”却早于此而存在。东汉译经的需要与纸张的普遍使用相结合,使古白话书面语于公元 2 世纪中期应运而生。参阅徐正考等《关于古白话起源问题的再思考》,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
[10] (意)利玛窦著,文铮译:《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99-301 页。
[11] 谈迁:《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8页。
[12] 罗渔译:《利玛窦通信集》,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88页。
[13] 关于来华耶稣会士的生活费用来源,学术界已经研究,主要是通过澳门与日本的贸易所得。参阅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4]《明史》,卷三〇四《郑和传》。
[15]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67页。
[16] “1478年,葡萄牙、西班牙在长期争吵后,经教皇调解,达成第一个划分海外势力范围的协议。加那利群岛归西班牙。……西班牙则不 再对加那利群岛以南已发现的和将发现的陆地提出要求。同时将待发现的世界以穿过加那利群岛的纬线( 约北纬 28 度半) 为界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由西班牙去发现,南部葡萄牙去探索。”张箭:《地理大发现: 15—17世纪》,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9页。
[17] 1482年,葡萄牙航海家D.卡昂进入刚果王国。1491年初葡萄牙天主教徒进入刚果王国,刚果国王受洗改信天主教。葡萄牙人到刚果从事象牙、蜂蜡买卖,后又搞奴隶贸易。1571年葡萄牙航海家 B.迪亚士的孙子 P.迪亚士在宽扎河口南岸得到一块葡萄牙王批准的世袭领地。1575年迪亚士带领 400名欧洲人远征队到达罗安达岛,1576年建罗安达城,作为葡萄牙在安哥拉殖民统治的中心。葡萄牙殖民者逼诱非洲人签订正式 或口头协定,把安哥拉大大小小的王国与酋长作为自己的藩属。这些藩属必须定期向葡萄牙交纳奴隶、象牙或其他贵重物资。为了找到金银矿, 葡萄牙殖民者打通到莫桑比克的通道,极力向内地推进。http: / /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religion/2008/200801021124058.html.
[18] “1481年若奥二世(1481—1495)继位后,加大了探索西非的力力度。他派遣以阿桑布雅为首的船队前往黄金海岸,在今加纳海岸修建了圣乔治·达·米纳城堡,意为在金矿上的圣乔治。后简称为埃尔米纳,米纳意为矿藏。它是葡萄牙人在西非沿岸继阿奎姆的第二个殖民据点,并成为在几内亚湾和西非中部进行探险和殖民活动的中心和基地,葡萄牙人在这里找到一个大型金矿。”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0 页。
[19] 参阅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从刊》中的:《诸番志校释》,《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南海寄归内发传校注》、 《岛夷志略校释》、《西域行程记》等。
[20] 黄兴涛、王国荣:《明清之际西学文本:50种重要文献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44页。
作者简介: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中西交通史。
来源 | 贵州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