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概况

本院概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院概况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这是在国内外范围内首次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做这样大规模的基础文献调查和学术研究,开拓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为国家进一步制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学术规划提供学术支撑。

一、最终研究成果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项目整体构架分为四个部分:研究导论部分1卷,编年系列部分10卷,文学文化系列部分6卷,专题研究部分6卷。全部成果23卷,基本卷目如下:

第1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导论:以西方为中心》

第2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的传播编年》

第3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俄罗斯的传播编年》

第4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德国的传播编年》

第5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英国的传播编年》

第6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中东欧的传播编年》

第7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法国的传播编年》

第8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意大利的传播编年》

第9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日本的传播编年》

第10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韩国的传播编年》

第11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编年》

第12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13卷《中国文化在南亚》

第14卷《中国文化在阿拉伯世界》

第15卷《二十世纪韩国对韩国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情况的研究》

第16卷《日本明治时期刊行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第17卷《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

第18卷《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以20世纪为中心》

第19卷《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

第20卷《比较、争论与诠释——理雅各牛津时代思想研究》

第21卷《<红楼梦>在德国的传播与翻译》

第22卷《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

第23卷《当代美国知识精英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第一,研究导论中首次对中国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的历史、理论和文献做了总体性的研究,从而为今后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第二,这是在国内外首次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作这样大规模的基础文献调查和学术研究,整个项目在研究中共涉及到40余个国家、27个语种。这样的研究规模、研究中涉及如此多的国家和语种,不仅在国内从未有人做过,在国际汉学范围内也从未有人做过。这为今后系统展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研究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学术基础。

第三,这是国内学术界首次对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在南亚、东南亚、阿拉伯、东亚四个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做集中式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研究中必须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在研究中很好地运用了编年史学、长时段、文献学、翻译研究等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的四百年历史,从一个长的时段中把握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传递和衔接。


四、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等

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传播和影响作如此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我们的了解,无论在中国学术界,还是在国外汉学界,这都是首次。从国内学术界来说,局部性的研究也有很好的成果,例如,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研究,对《诗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对中国古代小说戏剧在域外的传播研究,都有一些学术性专著。但这些著作大都集中在英语或某个单一的语言范围内展开,例如英语、日语、法语等。因此,这样的研究尚无全局性的视野。在国外,也有一些历史性的成果,例如考狄书目和袁同礼书目,日本的东洋文库书目类编,俄罗斯的汉学书目等。这些书目对我们展开这个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基础,但他们问题是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世界的传播时,基本上局限在本国语言为主,例如日本的东洋书目类编,尽管也吸收一些西文书目和中国的研究书目,但主要以日本文献为主。而西方国家的汉学界所编制的一些目录也主要是以西方语言为主,日文以及其他语言根本没有在考虑之列。例如,美国亚洲学会在密执根大学所编制的中国文化研究目录。因此,本课题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40余个国家的传播做出初步的文献编年和研究,研究中涉及到27个语种,这样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对有些国家的调查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但本课题的学术价值总体上已经十分明显。

本课题的另一个重要学术价值在于,开拓出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新领域。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基本上是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范围内展开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很早就传入东亚各国,晚明后,中国的知识和思想已经传播到西方。同时,世界各国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开始使中国的古代思想和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个形态:中国学术和思想展开的空间大大扩大了,开始以一种世界性的学问在全球展开,走出了以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从事中国学术和思想的研究者大大扩展了,汉学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无论是传教士还是专业的汉学家。空间的扩大和研究主体的扩大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影响的扩大,还说明关于中国的学问和知识已经不再属于中国学术界独有。同时,中国思想和文化开始进入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之中,成为其思想文化更新和变革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开始彰显出其世界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这种在中国以外的中国研究形态又反馈中国自身的研究和变迁,中国近代的学术变迁是和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是与西方汉学界进入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呈现出中国学术和思想研究的多维性和复杂性,这是一个交错的文化史。严绍璗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时,对这个领域的历史及学术意义做了高度的概括,他说:“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递,历史古远、区域宽广,曾经在亚欧广袤的区域引发了程度不等的对‘中华文化’的憧憬、热忱和思考,在文化学术史上被称之为‘汉学’的‘学问’由此而诞生。……无论是在‘汉学时代’还是进入了‘中国学时代’,就这一学问涉及的地域之广阔,历史之悠久,积累的智慧与资料的丰厚,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立场上考察,它始终是一门与世界文明密切相关联的‘大学问’,它的生成和发展,始终表明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的历史性价值和意义。”本课题突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世界视角,开始从全球史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本课题的应用价值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文化战略,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学术任务,由此,在国家层面上开始有了关于中国典籍翻译的多种重大项目,各大出版社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出版计划。但这些热情缺乏一种基本的学术支撑,因为在完全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已经在国外出版的情况下,这样的计划很难成功。本课题的出版将为国家进一步制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和学术规划提供学术的支撑。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所提交的给国家社科基金的成果要报《积极推动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这充分说明了本课题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