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晚上7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系列座谈活动第二讲我们请来了钱敏汝教授为我们授课,讲座题目为:语言、文化、文明的方法论新说。讲座伊始,钱敏汝教授将本期授课内容清晰划为三大部分:以语言为中心的方法论、以文化为中心的方法论、以文明为中心的方法论。
以语言为中心的方法论
首先,钱敏汝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两位语言科学创始人:普通语言学创始人威廉·冯·洪堡特,以“语言使人成为人”为立论之点;现代语言学创始人费迪南·德·索绪尔,以“语言是个有结构的符号系统”为完善之言。
钱教授谈到,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人都是具有社会性的生灵,而作为人类思维和交流介质的语言也就必然与人同在。两位创始人在语言科学研究领域为人类做出了不朽贡献,并对诸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学派的划分产生了持久影响。当今,语言学流派主要有三:结构主义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心智主义语言学。
关于世界语言学的共同性,钱教授以中国语言学和西方语言学为例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与分析。首先,中、西语言学同属世界语言学。其次,中、西语言学的起源时间接近。关于西方语言学的历史,即方法论的沿革,钱教授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历史比较法中的谱系层次描述、结构主义的基本方法、形式主义的逻辑分析法、功能主义的拓展思路和心智主义的洞察探寻。此外,钱教授还讲述了语言学历史走向与传播方向的具体发展,例语料库语言学的媒体分析、索诸尔的符号学思想、计算机软件制作的生成语言学等。
以文化为中心的方法论
钱教授首先回顾了跨文化交际的形成和发展背景。随着现代科技水平、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由于某种必要性和愿望,出国留学、文艺交流、经贸交易等活动越发频繁,一些跨文化的新学科(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研究等)便应运而生。
对于“跨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钱教授重点强调了“跨文化”与“跨国”、“国际”的区别。跨文化研究不仅要找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要凭借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来排解和消除两种文化相遇时可能出现的冲突和误解。跨文化交际学是在博采众长、吸收众多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成果,在普通交际学的交际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跨学科性质与生俱来,其目标是发展和提高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和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于跨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钱教授指出,跨文化以广义的文化定义为出发点,主张民族文化平等观,致力消除和化解文化冲突和障碍因素,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跨文化研究中的视角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例如:跨文化性、跨文化能力、宽容和民族向心力等。
对此,钱教授评释,这是一个为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的一个有益和可能达到的双赢视角。这一视角能帮助人们在清醒和深入认知基础上促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对异(民族)文化的汲取,并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方式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因此,跨文化的视角是当今时代各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它将有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能和质量,有利于培养出立足于中国、以语言文化为根基、有多学科知识、跨学科视野、跨文化能力和勇于并善于面对理论和实践的新一代人才。
以文明为中心的方法论
谈到跨文化的中国视角,钱教授首先对世界文明的分类标准进行了阐释。世界文明研究的角度和交流状态都基于各类文明的存在,一种属性的文明同时也是其它几种文明属性的结构体。不但每个文明都难以排除其它文明的特征,而且作为一种耦合形态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异。而文明之间的交流则是这种变异的重要动因。
由此,钱教授强调在世界文明研究中应重视的几种交流理论,一是审视和选择有关文明交流的理论。二是重视各文明交流的理论。三是在研究世界文明或者欧洲文明时应考虑认知理论、伦理理论、符号学理论、跨文化研究理论等。
关于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念,钱教授提出,跨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和平等观为中国视角提供了主动创造性的,而不是单纯接受性的空间。这个视角本身也是开放的,即要以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西方普遍主张的平等、自由要真正应用于对待世界文明的看法上。
此外,跨文化研究给中国视角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不乏各种挑战。钱教授提出,跨文化研究应该给各个民族的见解提供话语权。我们中国研究者在这样的对话和讨论中能够体现的特点即是我们的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这样的视角凸显的往往是我们的民族特点。钱教授在这里给“中国视角”作了这样一个定义:从中华民族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因此对于研究者而言,形成一个跨文化的中国视角便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责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并非易事,这要求我们也要有理论建树。
最后,钱教授指出,面对世界语言、文化、文明的研究,我们应该采用多层面、多维度的探究模式。基于世界文明研究分类标准,中国视角最终一定会为世界文明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作出自己的贡献。
钱敏汝简介:
钱敏汝,1951年9月24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79年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毕业。1983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赴德国鲁尔大学深造,198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语言学专业)。1987年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工作,1989年9月评为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曾系统描写和分析德语和汉语的否定现象,此外还对专用语研究的发展、洪堡特的语言哲学作过探讨,在”跨文化经济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跨文化性和跨文化能力”等论文中讨论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宗旨和一些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