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1日晚上7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系列座谈活动第七讲我们请来了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为我们授课,讲座题目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研究。
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
一.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文化内涵
张教授阐释道,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宗教作为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足迹。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形式的源泉。而从原始宗教走向神学宗教,是人类宗教发展史的必然规律。
中国55个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生息在中华大地,各少数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占人口多数的汉族一样,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以它优美的神话传说,丰富的祭祀经典,原始的神灵信仰,古朴的祭祀仪式,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我们认识人类早期的宗教形态,提供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典型例证。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便是一个例证。它的产生,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彝族的古彝文(又称爨文或韪书),是历史上的宗教经师毕摩所创制;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东巴文,源自纳西族东巴经师的宗教活动。
而傩文化则是另一个例证。孔子《论语》中提到的“乡人傩”,汉代宫廷中逐鬼驱疫的宫廷傩,汉唐军队中一度行用的军傩,都随历史的演进而不复存在,但在偏远的西南少数民族山区,却完整地保存着傩文化的形态。对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成果显示,各民族保存着古代中原礼俗文化的丰富内容,是探讨中华古代文明源头的沃土。
二.中国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变迁和战争、商贸等社会原因,导致民族迁徙、汇聚、分解和融合。加之中国大陆地理连接的整体性、辽阔性,地形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人类活动历史的悠久性等因素,共同铸就了现今中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交错分布,是中国民族地理分布的基本格局。
在这一部分,张教授解释了两个概念:中华民族的三大文化区和中国三大民族走廊。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由于不同的地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古代的三大文化区,即北方和西北草原游牧、渔猎文化区,黄河流域以粟、黍为代表的旱地农业文化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田稻作农业文化区。而所谓“民族走廊”,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进行迁徙和流动的路线。“南岭走廊”、“藏彝走廊”与“西北走廊”并列为中国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
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生息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其宗教信仰具有游牧文化的显著特征;生息在南方高山丘陵的少数民族,其宗教信仰又具有水田稻作文化的特质。而西南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多生态环境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华三大文化区延伸、接触和交融的地区,由此形成了西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
三.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
张教授以西南地区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首先,西南少数民族大多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从而使本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傣族文化受到印度文化、尤其是南传佛教文化的强烈影响;西藏地区在公元5-7世纪以后,也受到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洱海地区的白族,不仅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诸多影响;历史上较为封闭的滇西北纳西族地区,也早在明代以后,就受到汉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
其次,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民族分布都呈立体状态,更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以红河流域为例,在红河两岸河床冲积地带,居住着种植稻米为主的傣族;半山区居住着创造了梯田稻作文化的哈尼族和彝族;山顶高寒地区,则居住着种植杂粮为主的瑶族、苗族。这种民族文化的立体分布格局,在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流域同样如此。
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各族群信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灵。如湘、桂、黔侗族的飞山公杨再思崇拜、萨岁崇拜,土家族的白帝天王崇拜,白族的本主崇拜等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西南少数民族的盘瓠神话、夜郎神话等更闪烁着原始宗教思维的智慧。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如不同族群中存在的梅山教、茅山教、师公教、道公教等,与传播于西南地区的儒释道三教共同存在,相互影响。这显示出不同形态的宗教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共生的格局,也是华夏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辐射的结果。
四.结语
张教授总结道,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伴随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虽然受到道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但仍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至今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格,显示出民族宗教文化的鲜明特质。中国是有着多民族、多元宗教文化的国家,儒、释、道三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内涵丰富的宗教形态,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这正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意义所在。
主讲人简介:
张泽洪,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道教,有《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道教斋醮符咒仪式》等19种著作的撰稿,专著及撰稿著述共计343万字。2001年以来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91次,并赴日本、德国、法国、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宗教学、民族学研究领域是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