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谢天振: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5-15 [来源]: [浏览次数]:

2018年5月9日晚上7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系列座谈活动第六讲我们请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谢天振教授为我们授课,讲座题目为: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谢天振教授主要围绕学术研究如何开展、学术论文如何写作与发表等问题展开,并从学术研究的基本目标和贡献是什么入手,为大家做出了方法论角度的示范和参考。    首先,谢天振教授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验告诫大家:学术研究“方法论很重要,但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以图片的形式为大家展示了两个日常事物被稍加改造便成为“艺术品”的案例,启发大家学术研究就是要从平淡的事实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而“如何去发现?”这一方法论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学术研究的眼光。  谢天振教授提到,当代青年师生的确面临诸多压力,但大家不能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在这里,他指出了判断一项学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四个标准,即学术研究的基本目标和贡献:1.提供新的事实资料;2.对某个问题作出新的解释;3.验证完善已有的假设、理论或方法论;4.提出新思想、假设、理论或方法论。

在第一点,提供新的事实资料方面,谢天振教授用具体的事例为大家做出说明。他提到邹振环的著作《影响现代翻译界的100著作》中的《充满疑问的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昕夕闲谈》,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中国第一部翻译的长篇小说《昕夕闲谈》就是邹振环在徐家汇藏书楼发现的,而这部小说曾在1873-1875年间连载在上海一小报《瀛寰琐记》上。谢教授指出,邹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提供了新的事实、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谢教授认为,发现新的事实资料,不等于能一下子解决所有发现的问题。邹振环不知道这部翻译小说的作者是谁,因此他写的很严谨:“充满疑问的近代第一部小说”,“译者是蠡勺居士?作者是西国名士?”可这二人是谁、原作是哪个国家的并没有准确答案。邹振环根据内容推断,原作者可能是法国作家,译者是根据英国译者转译的。他在书中写道:“一百多年过去了,《昕夕闲谈》的原作者、译者的情况仍充满了疑问,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开掘。”虽然邹振环没能解决所有发现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他发现了这部长篇翻译小说就是学术上的贡献。  谢天振教授根据自己的学术经验总结了学术研究的六字诀窍,前三个字是“接着说”,即“接着人家的话说下去。”他认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有阶段性,不可能一步到位。邹振环发现了第一部翻译小说,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接着说”,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谜底揭示出来。接着邹振环说的是一个美国汉学家韩男,他在《论第一部汉译小说》中,找出了《昕夕闲谈》的原作者、译者,而且还发现译者是《申报》的早期主编之一——蒋其章,学术研究工作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谢教授还提到,硕博论文的写作要求进行文献综述,以告诉大家论文研究的起点是什么,哪些前人做了研究,这篇论文中的新发现新突破是什么,这些能看出作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有多少,是否找到了该领域没有解决的、说透的问题,这也是论文作者的学术贡献。

在第二点,对某个问题作出新的解释方面,谢天振教授以他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例,生动说明了如何对某一问题作出新的解释。谢教授在他的《译介学》一书中提到了“牛奶路”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赵景深翻译《万卡》时,把Milky Way译成“牛奶路”,鲁迅在1928年批判了这种说法,众所周知,天文学中把银河系中那条“星河”似的带子称为“银河”或“天河”,相对的英文就是Milky Way,这是天文学上最常见的名词之一,但赵景深将它译为“牛奶路”充分看出其对工作毫不负责。鲁迅的犀利批判,使赵景深大半个世纪抬不起头。而谢教授却从中看到了另一个问题,“牛奶路”是在什么情况下翻译的?是不是像鲁迅说的就是一个笑话?他找到了契诃夫小说《万卡》赵景深译本原文:“他很怀念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天上闪耀着光明的亮星。牛奶路很白,好像是礼拜日用雪擦洗过的一样。”谢天振教授认为,鲁迅批评的“牛奶路”中的“牛奶”,其实是仙奶,是神奶,与希腊神话中仙后赫拉的乳汁有关,这才是“牛奶路”的来历。鲁迅先生提供了很好的译法,这个观点没有错,但如果赵景深在翻译时稍微注意下,译为“仙奶路”,再标示脚注“中国的银河、天河”,会更加完善。

谢天振教授对“牛奶路”的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并且他的思考和研究是经得起推问的。这种对似乎存在错误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且有新发现的研究经历也就是学术研究的第二个目标:对某个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同时,这一案例引出了谢教授“六字诀窍”的后三个字:“对着说”。所谓的“对着说”,不是唱对台戏,而是对某个问题发表商榷性的意见,并不一定是完全针锋相对,而是一种可能的、新的理解。

谢教授认为,对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青年师生来说,掌握了“接着说,对着说”这六字诀窍,就可以开始自己的学术研究并且是可以有所成就的,但还需要知道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哪儿,明确接着谁说,对着谁说,而只有大量阅读该领域的资料,才有可能开悟,知道跟着谁说,对着谁说。  学术研究基本目标中的第三、四点:验证完善已有的假设、理论或方法论和提出新思想、假设、理论或方法论,是比较高的要求,需要经过大量的前期积累才有可能达到。因此,谢天振教授建议大家从前两点做起,善于发现,做学术研究的有心人,在占有足够多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往前推进,进行新的阐释,接着说,对着说。

谢天振简介

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暨翻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际知名比较文学家暨翻译理论家。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季刊主编,《东方翻译》双月刊执行主编,《中国翻译》编委。同时受聘为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十余所国内著名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自1986年起,先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翻译系、浸会大学英文系、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比较文学系、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等校高级访问学者,目前作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讲席教授在该校招收并指导比较文学翻译学专业博士生。

主要编、译、著作有:专著《译介学》、《翻译研究新视野》、《译介学导论》、《中西翻译简史》(合作)、《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主编)、《外国文学译介研究》(主编,《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五卷,十二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个人论文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超越文本 超越翻译》,个人学术散文集《海上译谭》、《海上杂谈》,理论译著《比较文学引论》、《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