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丁超:谈谈如何从外语学习进入历史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4-18 [来源]: [浏览次数]:

2018年4月11日晚上7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系列座谈活动第四讲我们请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的丁超教授为我们授课,讲座题目为:谈谈如何从外语学习进入历史研究。

讲座伊始,丁超教授对耿昇先生的过世表示了缅怀和哀悼。他讲到,耿昇先生从北外法语系毕业,在人文领域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治学和工作方面勤奋严谨,著作等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次讲座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外语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北外的传统;二是外语学习和历史之间的关联和贯通问题。

首先,丁超教授分析了外语学科的优势和劣势。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丁超教授考入北外罗马尼亚语系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今年恰好是他来到北外的第四十个年头。他回忆道,大学时期学校也为外语系的同学开设了世界历史课程,但在入学考试中世界史这一门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免修。同时,学校还开设了文学史的课程,教授文学史的老师会以外事活动中常用的古代诗歌典故为切入点,讲述文学史。丁超教授在学习过程中也对北外是否仅是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进行了思考。他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考察。他现场展示了一份1955年之前北外的教育计划,在课程目录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史、中国革命史等。丁超教授认为北外在历史研究方面是有传承的,包括如今的全球史研究院,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传承,且要继续发展。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外语系的学生和老师的人文素养不足、学术基础薄弱。这是因为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需要满足国家外事活动翻译的需要。特别是在丁超教授读书的时期,真正掌握翻译的人才不多,所以衡量一个外语院校毕业生的标准就是他的翻译能力,尤其是口译能力。

丁超教授说自己喜欢质疑,也喜欢阅读,在阅读中培养了自己的学科兴趣。虽然一直对中罗两国的文化交流问题有所关注,但是在读博士之前,他都没有进行过跨学科研究。博士论文答辩时,丁超教授认识到,仅仅将学术研究停留在进行资料整合的通史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做什么,一定不能自娱自乐,做研究一定要把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纳入到那个学科相关研究领域,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更加符合学科研究基本方法。

其次,丁超教授解答了外语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关联和贯通问题。他说,古今中外对历史论证的角度很多,对人们的启发也很丰富。《说文解字》中对“史”的解读是“记事者也”。很多外语学科的研究深入之后,会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对不同问题的新认识,如语言学研究。历史研究的领域广阔且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日常生活,大到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前人对此的研究。开展历史研究,特别是涉及外语史料的研究,外语院校的师生有天然优势,这也是外语人才进入这个领域的先机条件。

针对如何展开历史研究,丁超教授提及三个对他影响深刻的要点,即史观、史料、史通。史观是对社会历史的基本的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书本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史观,从实践角度来说,史观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如何看待历史和世界。1840年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曲折的历史道路,要求中国人具备开阔的、客观的历史观察的视野,否则就很容易被一些材料或者局部的判断所左右,陷入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状态。学术道路亦然,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会逐步走向成熟,对学术人物的评判,必须是相对客观的、理性的。史观的第二层解读是它要求我们,对一个问题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评判。目前依然有许多历史研究是带有主观性质的还原。然而要实现正确的学术研究,就要把握好基本的立场和观念。

如今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能否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史料的占有。史料收集工作是长期的,需要积累。中国学者能够顺利开展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也是得益于相对长时段的史料积累。史料一方面靠收集,另一方面也需要相互印证。如,罗马尼亚1880年前后成为了王国,担任国王的是德国人,并向世界上主要的国家伸出橄榄枝,希望与之通好。这一讯息是通过外交家曾纪泽先生传递的,也能够通过他的日记得到印证。丁超教授认为,学者在阅读历史书籍过程中要用心,这样才能够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将史料灵活运用。丁超教授特别推荐了几部他认为有史学价值的书籍,包括钟叔河先生的“走向世界丛书”,其中收集了晚清第一批驻外大使的日记。著名外交官薛福成的日记,记录了许多重大事件,保留的资料中有极少或失传的文字,都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另外还有康有为日记,康有为游历东欧后,思想产生了变化,他观察世界的角度充满了比较的视角,能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大多数人在提及“史通”二字,想到的是唐朝刘知几的著作。丁超教授认为史通还是一种方法。通过历史的研究,人们能够把过去零散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这种贯通帮助人们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理解和整合,不再孤立地看问题。

最后,丁超教授表示,历史研究对于北外的师生来说,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目前北外开展的很多历史研究是国别史、地区以及学科的通史研究,有些还仅仅是历史著作的翻译。北外师生还需要继续深入开展历史研究,特别是可以在专题史研究领域取得新的成果。

丁超简介:

丁超,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罗马尼亚语言文学,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外语非通用语种教育教学。近年来出版《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合著),目前分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研究”和重大项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研究”。2013年获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7年获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奥维德”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