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印度汉学家狄伯杰:“中印情缘”未了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4-04 [来源]: [浏览次数]:

狄伯杰(B. R. Deepak)简介:

狄伯杰(B. R. Deepak),印度中印关系专家、汉学家、翻译家。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思考印度》(THINK INDIA)季刊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印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大国关系、中国文明、文化、历史、文学和翻译。

狄伯杰就中印关系和相关领域发表过30 多篇较有影响的论文,并撰写、编辑如下的专著:《印度与中国:外交策略及反应》(2016年)、《中印关系:文明视角》(2012年)、《中印关系:未来展望》(2012年)、《重返全球化与新丝绸之路》英中两个版本(2017年)等。翻译有《论语注释》印地语版(2016年)、《孟子》印地语版(2017年)、《中国诗歌:从诗经到西厢记》印地语版(2010年)(此书在2011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我与柯棣华》英文版(2006年)等。此外,他还编写了《汉印词典》(2003年)、《中国文学史》(2013年,该书成为印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材)。

“我的家乡在印度北部山区库鲁,在小乡村长大的我对中国的认知来自于诗歌和民谣”,狄伯杰对儿时的经历记忆犹新,“父亲给我读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都有对中国的描写,我至今还记得一首儿歌的歌词:尊敬的女士,请你认真地告诉我,去中国走哪条路?”这是狄伯杰对中国的初识。

来自印度的女婿

在尼赫鲁大学完成本科及硕士的学习后,狄伯杰于1991年前往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他对记者说:“那时的北京和新德里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从那时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比来看,也是不相上下的。但我此后多次回到中国,却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发展变化很快。”

对狄伯杰而言,北大的3年学习收获颇丰,他在排球场上认识了妻子王瑶。“我俩刚谈恋爱时她已快毕业了,之后10多年的交往聚少离多,经历了不少波折”,说到这儿,狄伯杰有些不好意思,“一开始她的父母也有些意见,觉得女儿嫁老外就罢了,怎么还是南亚的。不过后来我和他们接触多了,彼此之间都觉得还不错,很多话题能说到一块儿去。就像现在,我们一家四口主要生活在印度,我出差去中国的机会比我太太还多,每次都会到岳父岳母那里坐坐,从毛泽东到‘丝绸之路’,都是我们感兴趣的话题。”

而今,两人的爱情结晶汉斯和杰伊已经上小学。“我和中国的情缘不只是爱情和亲情,我的整个成长经历和未来发展都与中国分不开,很庆幸能见证并亲身参与到中印两国的共同发展中来。”

2017年3月,中国发布了“新闻出版走出去”的重点项目——“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向众多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征集写作意愿。“一开始中国出版集团找我约稿,我觉得可能就是说说而已”,狄伯杰说,“我觉得我还没有老到要写回忆录,不过后来知道这是一套系列丛书,约有20位外国学者都要写他们和中国的故事,就签了约”。

现在,狄伯杰的《中印情缘》的中英文版已经出版,印地语版也将于近期定稿。在狄伯杰看来,这种“回忆录”当然还有续篇,毕竟自己的情缘待续,中印携手发展的路还长。他新翻译完成的“四书”系列陆续出版,另外一直在忙的关于“丝绸之路”的书稿也快完成了,“我们两国之间有太多的故事值得书写。”狄伯杰说。

认识中国不能少了文学

作为“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印度方负责人,狄伯杰表示,近几年来该项目进展很快,已经有七八本中国著作即将在印度出版。他坦言,“我们的工作必须加速,我知道中国同行已经走在了前边。”

由国际儒联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支持的“四书”项目、《骆驼祥子》、《活着》、《看上去很美》等书的印地语版已经陆续出版,另外,季羡林的《中印文化交流史》、巴金的《家》、阿来的《尘埃落定》等书的印地语翻译工作也在陆续截稿。这些书籍的翻译和出版,代表着中印经典翻译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也是中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又一例证。

这些著作何以能代表“中国经典”,狄伯杰的解释是,“侧重文学性是我们选定作品时一直强调的,对印度普通人来讲,认识中国不能少了文学。另外这些作品极具时代性,社会影响大,理应成为印度读者了解中国的必读作品。同时我们也考虑到有些中国著作此前已被翻译过,所以就没有被列入该项目。所以说这次即将以印地语面市的中国作品都是印度‘首秀’”。

狄伯杰很忙,但他乐此不疲,信心满满,“我很清楚这些‘大部头’的分量,但我的专业和兴趣就是中国古文,也曾经出版过相关的书籍。我感觉翻译中国著作的印度学者是有优势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印两国文化自古以来相互联系,两国在许多精神价值方面的理解是共通的,这是我们彼此理解的重要基础。”狄伯杰还举例说明:“比如中国的‘孝道’,印地语里虽然没有这个词,但它反映出的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显然是东方民族都能接受的,我们在翻译时甚至可以创造一个新词推广开来。”

这些中国著作即将在印度面市,狄伯杰对市场前景颇有信心,“一开始是学中文的工具书或是传记类作品,之后必然会发展到文学作品,出版商对此的信心正在建立。而且这次25部中国经典翻译项目有政府资助,出版界没有后顾之忧,相信中印共同培育的文学市场一定会红火起来。”

汉语教学传播者

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和经贸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汉语教学近年来在印度越来越热,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从大城市不断向偏远地区辐射。狄伯杰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的杰出的汉语教学传播者。

狄伯杰曾经从印度首都新德里去到一所偏远地区的新大学,在课堂上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教年轻人最基础的汉语知识。作为尼赫鲁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去偏远地区的新学校教汉语颇令人不解。狄伯杰解释道:“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大学,新的学院,新的中文系,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同时,我觉得尼大(尼赫鲁大学)是个老学校,那里的一些问题在这边就可以避免。尤其是在教学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教汉语,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和两国关系,我们在中国文化、文学、历史、哲学、中印关系等方面都设立了一些科目。”

狄伯杰在中文教育、文学翻译等领域的杰出工作使他获得了无数美誉。但狄伯杰说,在这些荣誉之外,与中国结缘还给他带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在中国最难忘的记忆还是我的老婆,因为我娶了北京姑娘。我们现在有两个孩子,两个都是男孩,现在都住在印度。我们不断地去北京,尤其是暑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去看我的岳父岳母。我的两个儿子,尤其是老大,他的汉语很流利。”

来源|人民日报、环球网、国际在线等

编辑|杜雅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