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韩震:作为方法论的哲学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4-04 [来源]: [浏览次数]:

2018年3月21日晚上7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系列座谈活动第一讲我们请来了韩震教授为我们授课,讲座题目是作为方法论的哲学。

首先,韩震教授给我们指出,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哲学家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之所以作为人是通过语言体现的,语言是人类作为人而非动物存在的有意义的载体。有了语言,人才从动物变成人;有了文字,人类才进入文明史。而且哲学对人的观点有洞察,有思想了才能清晰地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清晰表达又需要哲学。台湾一个教授也说,哲学中的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本质与现象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思路,拥有这种思路,看问题会有条理。

对于本次讲座的主题,韩震教授谈到:首先,哲学本身就是一个观点。比如一个东西,我们看到的是现象还是现象背后深刻的东西?这就变成了一个观点。在他自身求学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开始热衷于学习西方哲学,但存在着一个问题——研究什么便会认为什么更好。在一次法国哲学研讨会上,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并要求他把文章写出来。最终,这篇《法国唯物主义是德国唯物主义的起点》在上海一个季刊发表,在《哲学年鉴》上被介绍,也正是这种对哲学的领悟力引导着他不断写文章。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说到的,人的创造力来自思想。绝对真理必须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到达,任何创造力都有实践的基础,任何顿悟都有历史过程。黑格尔把历史逻辑化也把逻辑历史化。

在黑格尔之后,所有人都在反黑格尔。甚至在黑格尔还活着的时候,叔本华就开始叫板,他认为世界是意识的表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意欲的载体。在这之后,马克思也对黑格尔进行了清算。十七、十八世纪时,西方哲学的主流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目前最有影响力的自由主义哲学家之一哈耶克说:人的本性就是无知。这并不是要人们比谁傻,而是知识在不断发展,随着人的知识面的半径不断扩大,接触到的无知面也会愈来愈多。罗尔斯的《正义论》里提到,人都是自私的,在制定政策时都会偏向自己。如果要实现社会正义,则必须有一块“无知之幕”,制定政策的人除了知道自己是人这一身份外一无所知,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会是公平的。弗洛伊德也说,人的理性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人是被非理性所控制的。整个西方哲学就这样笼罩在非理性之下。但是韩震教授提出了历史理性主义,这也是其博士论文的基础,即是综合和否定之否定。目前的理性不是绝对的理性,而是不断拆解自己重构自己的历史的发展的理性。

随后,韩教授提到,哲学是一种方法,语言表达同样也是方法,并且语言表达本身也是一种哲学。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把黑格尔的《逻辑学》当做自己构建《资本论》的脚手架。实际上,逻辑学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联系在一起,变成一个整体,具有很强的思辨力。马克思讲求辩证思维,有人却诟病辩证思维。但这里的辩证法是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肯定之中有否定的内容,既肯定又否定就是在发展。去年韩震教授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现在的改革是好的,但不能因此就说过去的改革是不好的。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只能采取当时的办法。有发展才有科学发展,有科学发展才有高质量发展,不能将现在的改革和过去的改革对立起来。

其后,韩教授提出拥有哲学的构建能力以及通过哲学的概念概括的能力,有助于观点的形成和系统化。比如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中国自古就有“王道”和“霸道”,但是没有现代概念的表述,毕竟“王道”是封建词汇。而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想创造“软实力”这个词是很难的。哲学难,理论的集约性强。为什么现代性在西方最先出现?除了发现新大陆,还有文化的必然性,希腊哲学强调逻辑抽象,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中国强调得意忘象,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处。理论是集约形态的知识而非经验形态的知识,中国的经验形态的知识是地方性的。西方的并非绝对是对的,中国有强项,就是更强调整体性,但这个需要分情况看。

在座谈会的最后,韩教授再次强调了学习哲学的重要性。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处处会起作用。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人的格局是由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的。哲学帮助人跳出来看问题,使人看问题更广。现在有一种哲学,身体即精神。这里的身体是高度思想化的身体,身心一体化,要在根本问题上提升自己,要从不自觉的哲学到自觉的哲学修炼,这对做学问和人生都有修炼。做学问需要有哲学的基础,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哲学在中国是文科基础,但在世界上既是文科又是理科的基础。

韩震简介:

韩震,男,汉族,1958年5月生,山东省阳谷县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国家督学,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主编,《世界哲学》《外国哲学》《哲学门》《哲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等报刊编委会委员。入选北京市“跨世纪青年理论工作者百人工程”培养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事部等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人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欧美哲学、西方历史哲学、价值观研究、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