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 | 徐梵澄先生的学问与人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11-28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11月26日晚,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徐梵澄先生的学问与人生”讲座,在北外国际大厦4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开场主持。主讲人是世界宗教所原所长助理、研究员孙波。讲座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徐梵澄先生的精神哲学研究成果与贡献、徐梵澄先生的人生经历、与鲁迅先生的师生情。

讲座伊始,孙波老师首先从书籍出版和活动举办两方面,回顾了徐先生逝世20年来学术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在出版书籍中,孙波老师列举了《徐梵澄集》、《徐梵澄传》、《蓬屋诗存》、《徐梵澄精神哲学入蹊》等20多部关于徐先生学术思想的学术作品。在举办活动中,孙波老师重点介绍了2019年4月19日-21日由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扬州文化书院青年学者论坛”。

谈及学术贡献,徐先生在西方、印度、中国三系哲学宗教研究均有深入造诣。在精神哲学视域下解释儒家经典,徐先生遵循述而不作的传统,随顺时代精神。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在《智者徐梵澄》中所言:“徐梵澄的文字,韵致悠远而清俊。他谈儒学,讲道家之学,探鲁迅之思,都不是流行的热词,而是从静谧的文明里折射的一缕波光,这波光穿透我们世俗的时空,在天地间铸成亮眼的图章,印在精神长卷的边角。如果说当代有谁对文章学有大的贡献,他应当算是一位。”

随后,孙波老师分三阶段讲述了徐梵澄先生的人生经历。第一阶段为徐先生少年时代,徐父教子非常严格,为避免儿辈“荒于嬉”,特别聘请近代湘中大家王闿运(湘绮)的后学,即杨度、杨钧的学生作孩子们的塾师。这位老师主要教授徐梵澄兄弟汉魏六朝古文、书法及绘画,并强调学习古文,就是要习得内中的“雄伟的气概”。第二阶段是徐先生人生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即与鲁迅先生的相识与交往。鲁迅的精神大愿贯穿于徐梵澄先生的整个学术事业之中。第三阶段是徐梵澄先生精神事业的完成,主要为先生在印度的33年中进行的学术研究。

最后,孙波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徐梵澄先生的问学之路,是由他的学养体段奠定的,其有赖于湘学传统的熏陶;徐梵澄先生的人生方向,是由他的精神哲学确立的,其有赖于鲁迅先生的教诲;徐梵澄先生的历史使命,是由他的学术创通完成的,其有赖于神圣母亲的呵护;徐梵澄先生的精神之树还会成长,因为学固有依,这个“依”,就是祖国,即文化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