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 | 古代亚欧经济共同体中的丝绸贸易战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10-21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10月15日晚,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古代亚欧经济共同体中的丝绸贸易战”讲座,在北外国际大厦417教室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非通用语协会理事穆宏燕。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进行开场主持,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上古时期的丝绸传播与贸易,张骞通西域之后的丝绸传播与贸易,养蚕缫丝技术的传播,养蚕缫丝技术传入欧洲。

讲座伊始,穆宏燕教授首先提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两大意义:让亚非欧三洲真正进入一体化,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让中国发现印度,并由此开发中国西南边陲。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一名。在中国,周朝政府设有管理织造的官员。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典丝”之职。随后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圣经·旧约》中也曾两次提到丝绸,并称之为“最美丽的织物”。

随后,穆宏燕教授重点讲解张骞通西域之后的丝绸传播与贸易发展。希腊文献中最早出现“赛里斯”(Seres),意为“中国人”。普林尼在《自然史》书中提及,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据史载,在罗马城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公元92年,罗马皇帝图密善在罗马专门修建了储藏中国丝绸的仓库。然而,丝绸热潮引发了罗马帝国对本国经济的担忧,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对丝绸苛以重税,硬性将中国丝绸价格抬高,试图以此压制这种奢靡消费,但收效甚微。为控制丝绸进口,罗马帝国还曾于公元297年与波斯萨珊王朝达成协议,规定丝绸贸易由国家垄断。

谈及养蚕缫丝技术的传播,穆教授引出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十“瞿萨旦那国”条中记载:“王城东南五六里,有麻射僧伽蓝,此国先王妃所立也。昔者,在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此外,现今新疆和田地区丹丹乌里克,斯坦因编号为DVI的佛寺遗址中被发现的“蚕种西传”木版画再次印证了古代丝绸贸易文化的传播。

关于养蚕缫丝技术传入欧洲,穆教授谈及东罗马帝国的一代雄主查士丁尼大帝。公元540年,东罗马和萨珊波斯因丝绸贸易爆发战争。查士丁尼为摆脱波斯人封锁和垄断局面,曾打算与埃塞俄比亚人联合,绕过波斯从海上去印度购买丝绢,东运罗马。公元571年,东罗马帝国联合突厥可汗攻伐波斯,这场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打了20年之久,难分胜负。

最后,穆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在亚非欧经济共同体中,取代丝绸贸易主导地位的是中国的瓷器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这直接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西方人给中国起的名字从早期的塞里斯Seres变成代表瓷器China。中国丝绸技术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纺织技术的进步,这为后来的棉花革命和工业革命完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