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正在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到马克龙总统的一份珍贵礼物:1688年法文版《论语导读》(Confucius ou la Science des Princes)的手抄本。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儒家经典作品的第一部法文译本。
该书作者是弗朗索瓦·贝尼耶(François Bernier,1620-1688),他是医生、哲学家、探险家。他曾经游历印度,历时十几年,并出版相关游记和回忆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开始痴迷于中国文化,希望借鉴他者文化重塑欧洲道德,是那一时期欧洲“中国热”、“东方主义”的一个缩影。
但是,贝尼耶没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这部译著的主要依据是1687年在巴黎用拉丁文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该书由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完成,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最为系统的对儒家经典的翻译,被誉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思想百科全书”。该书在莱布尼兹、伏尔泰等知识分子中产生巨大反响,长期使欧洲知识分子受到某种“哲学式中国”观念的影响,直到19世纪初期。
贝尼耶的译文避免了传教士的宗教立场。他站在世俗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提出儒家伦理可以完善欧洲道德的观点。他深信中国的最高道德和经典文本中所描述的中国政治,从高度政治化的角度解读文本,并希望编辑一本如何成为合格君王的教科书。一则新闻,一本历史小册子,揭开了中国与法国、中国与欧洲不为人知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
法荷战争(1672-1678)使路易十四成为欧洲无可争辩且无法绕开的一位君主。然而,在世界上还有一片广阔的土地法国没有踏足:亚洲。事实上,17世纪所有欧洲大国都希望与中国开展贸易。
“太阳王”向往东方。他知晓清朝康熙大帝的盛名,有人将其描绘为东方的另一个他,其宫廷之宏伟华丽令人惊讶。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可以追溯到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契丹”,有学者提出“寻找契丹是百年航海史的灵魂”。
“至高无上、伟大的王子,最亲爱的朋友,愿神以美好成果使您更显尊荣。”路易十四用这样的话语开始他在1688年写给康熙皇帝的信件。
17、18世纪,耶稣会士是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主体。1685年,路易十四向中国派遣五位“国王数学家”,他们肩负双重使命:科学和宗教。他们抱有“愈显主荣”的信念,把科学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求知若渴的康熙皇帝接纳了传教士以及他们带来的科学仪器,跟随传教士学习数学。传教士为中国启蒙了“西方”现代科学,一些人还在朝廷担任要职。
传教士寄回的官方或私人信件,事无巨细地描绘着在中国发生的一切,仪式、政体、风俗、习惯、科学、艺术、技术等等。这些内容在一个多世纪里深深地吸引着欧洲大众,令孟德斯鸠、伏尔泰在内的所有哲学家疯狂,在启蒙时代思想变革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