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十三讲——文化原创期与中西文化之源发性差异的形成,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耘华教授。
首先,刘教授提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基础性的,要在中西文化之中提取一个“共同的话语规则”,然后据此来有效而令人信服地分析、阐述、解释构成中西文化的无数个案,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味地强调融合,并不能有效地加强沟通。因此看到差异,以及其所带来的新的想象空间是很有必要的。“视域分歧”同“视域融合”一样,也是人所乐见乐知的一个共通的“观念”。而关于中西文化源发性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答案,当从中西文化的原创期去寻找。
关于中西文化的原创期,虽则中西学者人人殊言,总体倾向却惊人地一致,即,都相信在整个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之大脉络里,有一个“枢纽”或“轴心”,里面存放着洞悉各自文化之奥妙的“密码”,即文化的轴心期。最令人熟知的是雅斯贝斯的说法:他认为,这个密码存放在“轴心时代”(约公元前800—公元前200),这一时期世界的主要文化,均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又在“主体性的深度”和“超越性的高度”两方面都体验到“绝对”。因此,探讨中西文化的源发性差异,应当从各自的古希腊时代和先秦时代寻找答案。
刘教授从两个视角阐述了中西文化在轴心期时产生的差异:“天”“人”问题的思考和“天”“人”关系的比较。中西文化的鲜明差异首先表现在对于“天(宇宙世界)”之本质的认识及其表象系统截然不同。希腊文化的主流思想家把“天”的本质理解为某种不变、静止、无形、且单独存在的东西,认为精神世界才是超越性的“真实界”“真理界”;中国的文化,自先秦以来,其在不同阶段产生的最高原理都不是如此,朱熹所言“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最能代表传统中国的体用关系论,即,“不变”的“最高原理”总是寓于“变化”之中,从不单独存在。
其次,西方基于对宇宙本质的思考进而建构的“原子式、精神性自我”,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的表现,相反,中国建构的是“关系性自我”。这种“自我”,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与纽带,却又有内外亲疏贵贱上下之别。
基于对“天”“人”认识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对天人关系也大不相同。西方古典的天人关系是互相对立的,形成了以及几何学和数学为基础的科学理论思维方式,以普遍性的东西认识真理,并且通过征服他人来完成对自我的认识。而中国则认为天是最高的道德原则,而非克服的对象,并讲求和而不同,彼此共存。
中西文化具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后面的文化脉络走向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要回到开创性远点那找寻原因。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也能更清晰地看出当代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