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系列课程第十讲——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走向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5-09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5月9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十讲——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走向,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举办。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讲座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主持。

此次讲座主要围绕“发展的困惑:现代化意味着什么”“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三种倾向”“多元现代性是否可能”和“‘后现代’与‘当代’”四个话题展开。高建平教授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案例,运用生动的语言,将他的相关观点娓娓道来。高教授指出,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要留下什么文物,如何保留;二是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意味着什么。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不可为了满足“看客”心态,就将民族文化博物馆化、化石化,但与此同时,现代化造成了单一化和等级差异。高教授认为,这不再是理论问题,理论探讨可以极端化,但这是现实问题,现实生活迫使人们持有中庸态度,然而现实操作也不应回避理论问题。

随后,高建平教授列举出三种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倾向,分别为文化表演现象、文化遗迹符号化和文化融合,这三种倾向也伴随着批判的声音。高教授结合现实世界各国的文化现象,并进行了对比,指出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三种发展倾向都不利于文化保留其本来的意义和特色。

因此,高教授提出了多元现代性是否可能的问题,并认为窥探其中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价值。他认为,文化多样性与地方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地方性被克服的趋势日益明显,一个国家内、甚至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差别变得很小,现代人的生活趋于同质化,由此文化的差异之根被动摇。然而,不同的传统仍然存在着,人们仍有文化产品接受的多样要求。这种多样性由于失去了地理的根基,就会表现为在同一地方的多元,多种因素在一个现代都市里共存,文化由多样变为多元。

高建平教授指出,现代化的程度不可用同一把尺来衡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因此,现代化是复数的。在不同的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对话关系,文化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相反相成,最后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暴露出单一化、中心化、等级化等弊端,因此“后现代”应运而生,高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批判的力量,是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它强调去中心,克服科学理性带来的弊端,都是其积极性的表现。同时,后现代带来了各种思潮和艺术实践。例如,后现代所追求的美与艺术分离,“艺术终结”的话题也因此产生。由此高教授提出,后现代之后是什么?艺术与美分离后,还会不会有重新结合的现象?最后,高建平教授表示,区分“后现代”与“当代”的可能性值得探讨,以寻求美与艺术重新结合。艺术是针对现实发言的,他希望能够有一种艺术,重回审美对现实的介入关系,帮助我们构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