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系列课程第八讲 ——德意志镜像中的古希腊:从温克尔曼、莱辛到尼采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4-26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4月25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八讲——德意志镜像中的古希腊:从温克尔曼、莱辛到尼采,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

讲座伊始,张教授提出,认识他者、认识自身是跨文化研究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对西方的正确了解不会也不可能有终点。而“西方”实际上是个复数概念。相对于中国而言,至少有两个“西方”;就西方自身构成而言,西方之中也有东方(如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之分);就西方的自我认识而言,西方也是一个复数概念。在本次讲座中,张教授阐释的是“复数的希腊”:通过集中讨论18世纪以降现代德意志知识人对古代希腊的多重体认和解释,试图厘清德意志镜像中的“复数的希腊图景”,以深化我们对文明的认识。

首先张教授介绍了温克尔曼(Winckelmann)在《希腊绘画与雕塑中的摹仿》中关于希腊精神的著名概括——“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是德意志人第一次碰触拉奥孔(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古希腊的一组大理石群雕)问题。之后在1766年,莱辛(Lessing)撰写《拉奥孔》,“诗与画的界限”是其谈论的中心问题,这其实是对温克尔曼的尖锐批判。温克尔曼的艺术观是混沌的,认为绘画可以和诗有同样宽广的界限,一切形式的艺术在创作的空间中都可以自然而自由地互相融汇。而莱辛看出了艺术融合的问题所在,提出了诗画异质说。

在此基础上,众多德意志思想家参与了对希腊的认知过程,包括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歌德、席勒等人。张教授总结道,从造型艺术的希腊,到诗的希腊、音乐艺术的希腊,从静穆的希腊,到号喊的希腊、既酣醉又清醒的希腊,现代德意志知识人对希腊的复杂认识,既显示了现代西方思想的丰富性,也彰显了西方文明内在构成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