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七讲——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武斌主讲,武斌老师现担任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中华文化传播的渠道、内容、影响以及研究的方法论四个方面展开。
讲座伊始,武老师首先讲述了自己的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之路,从1998年出版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史》3卷本,到今年即将出版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史》6卷本,再到2018年出版的《丝绸之路全史》2卷本,武老师以自身的研究之路为例,向我们阐释了“全球史观”的涵义,指出我们应以联系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观点来研究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国历史是全球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交流更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
随后,武老师介绍了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渠道、内容和影响。以丝绸之路为例,武老师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的五条道路,“西域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以及“东北亚丝绸之路”。武老师指出,历朝历代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各民族的行人,类似于商人、使臣、宗教人士、留学生、移民、旅行家等都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贡献者,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而在以交通作为文化传播基本渠道的前提下,中国的物种、物产、技术、宗教、思想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物质生活、文化艺术、宗教思想等方面对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西方传教士在欧洲各国传播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启蒙思想的萌发等等。
在讲座的最后,武老师指出,文化交流是自然的、互动的和选择的过程。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不应先入为主,而应秉持包容、客观的精神;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也不应只空谈概念,更需要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