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六讲——比较宗教研究与世界宗教对话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4-12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4月11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六讲——比较宗教研究与世界宗教对话,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讲座内容分为五大版块:“宗教学的百余年探索历程”、“为什么要倡导比较宗教研究”、“宗教学的主要分支和重大课题”、“宗教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世界宗教对话的现实意义”。

      讲座伊始,张志刚教授首先介绍了宗教研究的由来。按国际学术界的共识,专业化或学术性的宗教研究(religious studie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首倡者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奠基作是《宗教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Religion,1873)。“比较研究方法”是宗教学的学术起点;“世界宗教对话”则是国际宗教学界乃至整个国际理论界的前沿课题。

      随后,张教授引入缪勒关于宗教学的定义:“只知其一,一无所知。”(He who knows one,knows none.)即只懂一种宗教,其实不懂宗教。其次,张教授提到语言天赋与信仰天赋之间的关联。信仰天赋,是一种精神渴望,它使人感到“无限者”(the infinite)的存在。人之为人,是因为只有人才能“仰望星空”——渴望无论感受或理性都不能提供的信仰。因此,宗教学并非“神学”而是“人学”,旨在探讨宗教的本质或共相。“宗教”一词,其外延理应包括世界上的各种宗教现象,且任何一种宗教都难免“优越感”和“排他性”。因此,缪勒强调“任何宗教都不应要求得到特殊待遇”。

      谈及宗教学的主要分支和重大课题,张教授指出,宗教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渐成体系的交叉性人文社会学科,主要分支或研究方向包括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文化学等。

      关于宗教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张教授引入汉斯·昆(Hans Kung)的观点进行阐述:“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国家乃至文明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研究,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世界宗教对话事关宗教之间的和平,而且关系民族、国家、文明之间的和平。“十九大报告”中提及:“宗教关系是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处理好的五大关系之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最后,张教授分享了习近平主席对于当今宗教研究的看法:“我国宗教无论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深深嵌入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深深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我国的各民族、各宗教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