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五讲——语言留给我们的哲学问题,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举办。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慧林教授。
杨慧林教授首先引入讲座的标题——语言留给我们的哲学问题,并用“Being that can be understood is language”来概括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讲座期间,杨教授引出《圣经》中的几句话,指出这几段文字中的哲学含义可能被淹没在中英文译本中,如若查找拉丁文本,或许能发现其中的哲学意味。他指出海德格尔(Heidegger)提出的“Ereignis”一词,并解读了巴丢(Alain Badiou)、齐泽克(Slavoj Žižek)等哲学家对于存在、真理、道路、发生等的解读。杨慧林教授认为,海德格尔的“Ereignis”可以译为“缘构”,即“缘起-结构”,并解释了在中国思想中缘起、有无的概念,与西方思想有所对应。
随后,杨教授引出了《圣经》中一句与“道路、真理、生命”相似的“三位一体”句式,提出“道路、真理、生命”的循环是互为论证,is, was and is to come(今在、昔在、永在)是使无法描述的时间得以描述,并解读了哲学家们对此及“事件”进行的讨论,认为描述时间的who is, who was and who is to come并非任何时间,而是being的三种时态,这正是“时间”的缘构(Ereignis)。通过巴丢、德里达(Derrida)等哲学家的解读可以得出,“谓词性描述”(Predicative description)是缘起性动词。
除了对文本及西方哲学家的观点进行解读之外,杨慧林教授还将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比较,通过列举生动的例子,指出中外可能存在表面看似相同,实则逻辑不同的思想。中国思想中也有“Ereignis”,当代西方哲学如若要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中国思想可供参考。最后,杨慧林教授总结道,“缘起”应是工具性,而不是概念性的概念,是具有解释力的思想工具。缘构性概念所指向的,并非由此推导的任何意义,而是我们与意义之间结构性的关系。换言之,缘构性概念暗示着我们不可能为意义提供终极的表达,但是恰恰如此,这一结构性关系才使意义的“确定性”得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