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四讲——阐释文化语义域境中的中国经典哲学,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安乐哲教授。
讲座伊始,安教授从理查兹(I.A.Richards)的《孟子论“心”》一文切入,引出对哲学翻译的思考:翻译者是否能在理解、翻译一个与其传统非常不同的著作时真的有所贡献,而不是让哲学著作成为一面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镜子?随后,他以“道”“天”“义”“孝”“礼”“仁”为例,例举了一些典型的翻译案例,也指出了这些翻译的不足之处。
安教授提到,在从西方哲学角度对中国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上,有一种趋势,即借用西方哲学讨论所用的框架、概念或问题意识。这种趋势不仅存在于用英语发表的著作中,也存在于用中文发表的著作中。而相反,在当代学术中,我们却难见到借用中国哲学讨论所用的框架、概念和问题意识去探讨西方哲学思想。这种现象称为“一种深潜不对称性文化比较”。
最后,安教授说,儒学不是一种教条,而是思考一个人如何成为“仁人”。这是《四书》反复提出的儒家问题。“修身”从孔子时代起,就是一个道德的、审美性的和归根结底“宗教感”的回答。人是通过修炼那些深厚、内在的关系成人的,这些关系构成人之初的条件,使人生之道编织于家、国、天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