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三讲——知己知彼:比较文化方法论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3-24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3月21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三讲——知己知彼:比较文化方法论,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外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文教专家田辰山教授。本次讲座分为三部分:“知己知彼:比较文化方法论”、“两种文化:‘一多二元’和‘一多不分’”、“中西文化语义环境对照,讲好中国故事”。

田教授首先揭示了当前大多数学者“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因——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多数人正处于中华文化之中,因此难以识得其全貌。对此,田教授给出的方法论便是“知己知彼”,通过外部文化来观察自己的文化。首先要做到的是“知彼”——唤起今天“不对称文化附会”的敏感,确认“不对称文化附会”使用语在西方语义环境的形而上学超绝与二元主义寓意,从而油然意识到西方语汇中的中国含义潜存着扭曲与误读。接着进入第二阶段“知己”——唤起对现代汉语表述的敏感,关注某一西方语言概念的汉语译词在种瓜语义环境的原本含义,意识到汉语与西方语言表述上各自不同语义环境的结构。

中西方不同语义环境的结构究其根源,来自于其“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的不同。西方的语义环境我们称之为“一多二元”,其特质是“一”的超绝与一切个体的二元对立。而中国的语义环境则是“一多不分”,看待任何一具体事物都将其视为浑然而一,是与其他事物处于联系不分的状态的。《关尹子·八筹》中的“一中视多,多中视一”即是“一多不分”。

在西方语义环境中,文化一词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等。但在中国“一多不分”的语义环境中,文化从“人”而来,指的便是人的活法,中华文化即为中国人的活法——中国人的想法、做法和说法。讲好中国故事,便要认清中华民族活法的总故事——其“一多不分”的语义环境叙事。中华文化并非是毫无逻辑、万象丛生的琐细个性活动与行为,其背后存在着一以贯之的道理与“逻辑”关系,是可以解释为“一多不分”的内在联系的。因此,“一多不分”是一把解读中国文化的万能钥匙,我们要把握好这一语义环境哲学,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建设起一个言简意赅、淋漓透彻的讲述中国故事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