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二讲——翻译与跨文化阐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3-15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3月14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二讲——翻译与跨文化阐释,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本次讲座分为五个版块:“全球化的悖论:全球本土化的文化”“翻译之于文化的作用”“翻译与外语著述”“文学翻译的再创造性”“作为一种跨文化认知和阐释的翻译”。

讲座伊始,王宁教授首先提出,全球化已成为我们的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的后果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实现,早已变得越来越明显。关于全球化与文化问题的研究,国际学术界已经取得了突出的进展。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2006年出版的《全球化百科全书》认为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概念中,翻译的跨文化认知和阐释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代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 Bhabha)认为,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重新认知和定位。在此意义上的翻译早已经超越了其简单的语言文字层面上的转换之功能。可以说,前者是以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全盘西化”为代价,而后者则将促使中国文学和文化对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上,翻译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通过翻译,国外最新的文化思潮和理论以及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进入了中国,从而使得中国文化和文学更加接近世界文化和文学的主流。但这只是翻译的一个方面:外译中。它被一些保守的人认为是带来了一个“全盘西化”的后果。

王宁教授认为,翻译与阐释既有着一些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跨越文化传统的阐释更是有着很大的难度。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翻译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认知和阐释的形式,但翻译的形态有多种,因此并不是说所有的翻译都等同于跨文化阐释。这里所说的翻译主要是指文学和其他文化形式的翻译,其中也包括理论的翻译。另一方面,王宁教授强调,由于翻译所包含的内容是跨越语言界限的跨文化认知和阐释,因而它仍是一种有限的阐释,任何过度的阐释都不能算作是翻译。

总之,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在这其中,翻译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所能起到的作用决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