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下午,由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课程第一讲——比较文明研究导论,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本次讲座分为四个部分:“比较文明问题的提出” “不同文明相遇的两种形态”“文明互鉴:一种新的文明观”“在文明比较中展开学问”。
张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学者对于文明多样性的不同态度。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构建了一种多样文明论,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肯定,而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却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相融是困难的。那么不同文明的关系应是怎样的?张教授介绍了不同文明相遇的两种形态: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如果说西方人在北美发现的是土地,摧毁了那里被他们视为低等的印第安文明,那么欧洲文明和中华文明相遇则是人类文明之间相遇的一个特别案例。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来华耶稣会士大规模地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他们将以《崇祯历书》《坤舆万国全图》为代表的天文、地理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西方的数学、艺术、绘画、生物学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向西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汉学著作就是《中国哲学家孔子》。这是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哲学原著,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整整一世纪里,这些早期汉学著作一直吸引着欧洲的知识分子。
那么,应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中华文明如何与西方文明以及其他文明和谐相处?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种新的文明观:文明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和文明发展规律,以及文明在世界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文明观下,张教授提议,学者应走出单一的学科研究框架,在文明比较中展开学问,在交错的文化史中开辟学术的新天地,拓宽新的学问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