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8日下午2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承办的“苏菲主义与灵智学”讲座,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第四会议室举行。主讲嘉宾是伊朗最著名哲学家、文化政治领域名人古拉姆·礼扎·阿瓦尼教授。伊朗驻北京大使馆文化参赞哈尼博士、前中国驻伊朗和阿联酋大使、中东问题专家华黎明,及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路透社、人民日报、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伊朗国际通讯社北京分社等20多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外交家、企业家代表出席讲座。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发来书面贺辞。北京外国语大学波斯语语言专家于桂丽副教授主持讲座。

图为“苏菲主义与灵智学”讲座现场
于桂丽对前来参加讲座的各位嘉宾表示了欢迎,并对大家在各自领域所做的贡献,以及对中国的波斯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中伊两国关系建设、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张西平说,中伊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世界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丝绸之路是中伊两国共同创造与维护的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是两国都为之珍惜的最为美好的共同历史记忆。通过对话,研讨中伊两国的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动力,能为中伊两国的关系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阿瓦尼教授首先对 “苏菲”这个词进行了学术阐释,第一、 “苏菲”一词源自阿拉伯语SUF(意思是“羊毛”),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基督教创始人耶稣都身穿羊毛褐衣,后来追随圣人的弟子们把穿羊毛褐衣作为穆斯林苦行者的标志。第二、“苏菲”这个词源于SAF,意思是心灵纯正、纯洁;被誉为“心灵诗人”波斯著名诗人穆拉维诗中说:“苏菲不能用笔写出来,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用一颗纯洁的心,像乳婴的心灵来感受”。第三、“苏菲”这个词源于SUFEH,意思是禁欲、虔诚、冥想、自省。在先知默罕默德那个时代,有很多的穆斯林自称苏菲,他们在清真寺里苦思冥想,虔诚礼拜。又以此引申到苏菲的道乘修持形式,一般分为攻修旅途的三程,即常道、中道、至道。修道人若求人至道必须履行常道,循序尔渐归中道,然后以心灵的体验触及至道,在刘智等穆斯林学者的著作称之为教乘、道乘和真乘。以及超乘。道乘攻修,目的在于提升自己,更好的认识真主。超乘是认己之道。四者缺一不可。
其次,阿瓦尼教授讲到“完人:人的完美”。真主以完美之人的形象创造人之代理,称完人。(al-Insan-Kamil)。刘智在《天方性理》中把完人称“人极”。穆拉维的诗句:“世界就像真主的一面镜子,从镜子中可以看见真主的大能。”完人处于宇宙万有的等级之首,亦为宇宙万有的原型和摹本;完人类似于“默罕默德之光”或真主之光的“余光”。在现世,只有默罕默德体现了完人的全部品性,是所有圣徒的楷模,寻道者之追求。真主说:“我从我的光创造了默罕默德之命。”默罕默德之命是宇宙之精髓,万物之起始根源。默罕默德说:“我源自真主,穆民(信士)源自我”。
接下来,阿瓦尼教授谈及“圣徒”和奇迹。“圣徒”一词来自阿拉伯文“Wali”,复数 “Waliya”,通常音译为“外里”。苏菲圣徒总是和奇迹相伴, 只有圣徒才能显示奇迹的功力。这种功力需要圣徒们付出一生的心力修炼,最终成为“近主者”。通常把他们称为“贤人”、“超人”,在伊斯兰教内,被称为道行品级较高的“舍赫”(长老)。真主的奇迹被称为“阿亚图拉”(Ayat Allah),宇宙和万物的创造是真主的奇迹的显现;先知的奇迹,称为“穆尔吉宰”(Mujizah),如《古兰经》中提到穆萨(摩西)棒断尼罗河水,尔撒(耶稣)将水变成酒,默罕默德最大的奇迹,就是送给世人一部《古兰经》;圣徒的奇迹被称为“凯拉马特”(Karamat)。在伊斯兰教中这些奇迹都被认为是真主所赋。苏菲派认为圣徒分为两种:一般的贤人或超人及隐蔽于世间的特殊圣徒。后者品级更高一级。
如穆拉维可称得上圣徒,有自己的门徒弟子,当他遇到萨姆斯之后,把萨姆斯看作他的人生导师,于是他放弃手中的一切生计,一心追寻导师,最终把自己修炼成更高品级的特殊圣徒,他从1260年开始创作哲理抒情诗《玛斯纳斯》,据说,他创作时,正是他内心修炼时,弟子们每晚记下他口中吟诵的诗句,第二天,再交给他校对,《玛斯纳斯》一书,整整花费了他十年才得以完成。全诗共六卷,26000联句,内容博大精深,被誉为“波斯语的《古兰经》”。此书传到欧洲后,受到许多哲学家的重视。黑格尔曾从自己的哲学体系出发,论述过穆拉维的思想,认为苏菲主义“从自己的特殊存在中解放出来,把自己沉没到永恒的绝对里”。20世纪欧美一些国家还掀起过“鲁米热”。

图为古拉姆·礼扎·阿瓦尼博士
最后,阿瓦尼博士表示,在许多伊斯兰著作中,包括散文和诗歌,用不同的徽号和名称表示“苏菲”和“完人”,在不同的方面和关系下给完人命名。哈菲兹的诗歌蕴含了很深的“苏菲”理论和“完人”论思想。诗歌里的“镜子”及“祂”很多时候是指“完人”。
在讲座现场,阿瓦尼博士还与于桂丽共同用波斯语朗诵了伊朗著名诗人哈菲兹的诗篇《情人的脸仿佛太阳闪着光芒》。朗诵时配以《百鸟朝凤》作为背景音乐。浓厚的异域风情以及饱满的激情,赢得了阵阵掌声。随后,华黎明、元文琪、沙宗平、王南等学者分别对阿瓦尼的讲座进行了点评。大家还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图为参加此次讲座的中外人士合影
古拉姆·礼扎·阿瓦尼,1943年出生于伊朗塞姆南省。童年开始学习读书写字,诵读古兰经,学习社交礼仪。后进入艾拉·杜勒(Alaa al-Dawlah)学校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放弃了最初的研究方向而转向了新的领域。在高中时期阿瓦尼进入文学系学习文学,与此同时他也继续研修各种宗教课程。
阿瓦尼1962年高中毕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位,他去了贝鲁特美国大学主修伊斯兰哲学。回到伊朗后,阿瓦尼通过了德黑兰大学的硕士学位考试,并出版了作品《康德与穆拉萨德拉视角下的本体论》。1969年,他通过德黑兰大学博士考核后,于1977年完成了题为《普罗提诺哲学中的智慧思想及其对穆斯林哲学尤其是光照学派的影响》的论文答辩。
阿瓦尼在学习期间,与许多著名教授比如叶海亚·马赫达维、希德侯赛因·纳萨尔、法里德和伊祖特苏一起开展了诸多研究项目。1961年他在沙希德·巴赫什提大学从事哲学教学工作,1985年开始担任“智慧与哲学论坛”主席一职,并在1994年成为沙希德·巴赫什提大学的高级教授。在2002年伊朗科技与文化名人大会的第一次会议中入选文化政治领域名人。古拉姆·礼扎·阿瓦尼博士不仅精通英语、阿拉伯语和法语,还通晓希腊语、古拉丁语和德语。
不久之前,阿瓦尼博士应邀来华参加为期8天的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8月15日他在会上发表了主题为 《伊斯兰哲学》的主旨演讲。(撰稿人:于桂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