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点:大一统的民族国家理念与现实是中华文明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殷周到清末,中国的政治未曾发生过外在的断裂,它是通过不断“内部调整”的方式达到了一种稳定的完整架构。中华文明的这种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非零和型文化,具有和合的特质;中华文明提出了更具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具有了世界主义的品质特征;以中华文明为底色的中国发展道路已大致形成并在世界体系中显现;中华文明的和合内核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与博弈中采取良性竞争的原则,为国际政治博弈注入新变化与正能量。
一、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与定力
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大一统的民族国家理念与现实是中华文明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殷周到清末,中国的政治未曾发生过外在的断裂,它是通过不断“内部调整”的方式达到了一种稳定的完整架构。中华文明的这种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其中,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归属感。中华文明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具有如此强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了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与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面对“你更愿意生在哪一个国家?”的设问时明确回答说,他愿意生在中国,因为中国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世界的和平统一必将以地理和文化轴为中心,这个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在东亚。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可以在世界和平统一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个伟大的时代总有着伟大的文化作为支撑。在西方文化面前,我们从不自卑。我们不仅有着令全世界羡慕的历史悠久、未曾中断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华民族正以其极大的创造性发展着这个文化,使其更加灿烂辉煌。
二、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
要深刻把握作为世界文化奇迹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就要向世界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改革开放使中国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当代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这样的伟大成就必然有伟大文化的支撑,而中华文明就是中国伟大成就的思想支撑。
第一,中华文明在本质上是一种非零和型文明,具有和合的特质。中华文明是开放性的,完全有能力不断吸取外来文化,并将其转变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世界历史上其他地区的大规模“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这是中华文明与一神论宗教文明的重要区别。
传统中华文明中的世界观是一种天下观,在道义上强调“德化”天下而非武力征服。这种“天下”秩序观完全区别于“西方中心主义”中的零和性特征。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华文明的非零和特质主要表现为宽容性与温和性,强调以德服人,这种柔性的文化在立世与传播上并无强制性,让人乐意接受,这种境界也是西方文明所不具备的。此外,中华文明的和合特质承认矛盾、差异,也认可必要的斗争,但必须要有一个合体,能将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住,防止过度的争斗而破坏各方共同存在的基础。可以说,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在和平共处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而中华文明提出了“和而不同”价值观,这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前提。中华文明的经验可以为世界形成新的和平秩序提供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第二,国家独立、民族自觉是中华文明百年变更的一个最重要成果。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文化的新生,有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在逻辑。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其实是一个融合了文明型国家和民族国家双重特点的发展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创造了条件。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现代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后实现了现代化改造,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文明体系。这对中华文明的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也真正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中华文明进行现代化改进的利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也加入了民族国家、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全球化、竞争、效率与公平以及工业化等非传统中华文明中的要素,实现了概念庞大而彼此互融的整合历程,产生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价值观。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既尊重国家利益,但也摒弃“利益至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等西方惯有的冷战思维,而坚持正确义利观,重视道义与责任,体现的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中华文明提出了更包容开放、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价值观。其一,中华文明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其二,倡导文明是平等的;其三,倡导相互包容与互鉴,实现文明和谐。在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问题上,中华文明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一种更为普适的价值观,更具有包容性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性,具有世界主义的品质特征,体现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国际政治互动之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容上涵盖了从国与国,到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最后是整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也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东方智慧。表现在经济上,是争取实现国内和国际的包容性增长;表现在政治安全上,是使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更能长久延续;表现在中国在发展的道路取向上,是继续沿着“国强不霸”的道路走下去,实现和平发展。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对西方文明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的超越。
第四,获得新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人应对世界复杂问题的智慧源泉。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成就,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和发展。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总人口为7.2亿的西方七国,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进入了工业化行列。中国的工业化则是13亿人口的工业化,且中国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加入世界工业化的行列。这说明,传统的中华文明只要与现代世界进行有效融合,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而深刻影响世界。
第五,以中华文明为底色的中国发展模式已大致形成并在世界体系中显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积极稳步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改革模式可以说是世界改革史中最成功的的模式。在中国道路的统领下,30多年的发展使中国发生了巨变。西方学者撰写的《北京共识》报告就认为,被中国实践证明的中国模式更适合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区别于美国模式的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模式,并越来越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具有了广泛地世界影响。
第六,中华文明的和合内核决定了中国奉行的是良性竞争的原则,这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奉行的恶性竞争原则,必然会带来国际政治博弈的新变化。在文明的互动关系上,由于中华文明的兴起,国际政治会表现出新的特征。当非零和型文明逐渐勃兴与世界舞台时,世界政治将呈现出非零和博弈的政治互动模式,从“人人为战”的恶性竞争时代进入到合作互利的良性竞争时代,这必将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博弈注入新的正能量。中华文明范畴内的国际关系原则会更强调以“和合”为中心,强调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近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是中华文明与世界良性互动的一个最好例证。可以说,中华文明给世界提供了一种包含着和平与竞争的极大进步可能。
今天,发展的中国以更大的包容性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底色,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智慧和思想,近现代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创造新文化的出发点。中国近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完全可以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段最辉煌的历史相比,我们有理由将中华文明的悠久思想积淀介绍给世界,与各国人民分享中国智慧。
来源:世界经济调研